一天接待四波人,投資人終于忙起來了

    2023-03-05 07:54:05 來源:界面新聞

    界面新聞記者 | 李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開工不到兩周,忙于各種開會和見人的嘉程資本創始合伙人李黎感覺已經連軸工作了好幾個月。

    最直觀變化來自出差——“身體最先恢復流動”。

    辦公室位于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晨暉創投投資總監薛羽翔發現,自從今年年初防控放開后,投資人、企業來張江出差的數量肉眼可見地變多。自己上周要跟被投公司約在張江聚會,提前一天都預約不到餐廳,把搜索范圍擴大到金橋,直到十公里外的世紀公園,電話打了將近半個小時,最后才訂上了聚會用的商務包廂。

    投資人的高頻出差地主要落在長三角、珠三角一帶,集中于上海、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還有一些新興產業鏈城市,杭州、蘇州、合肥、常州。以張江為例,作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核心承載區,聚焦了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核心產業領域和創業孵化基地,每年都有大量的投資人去那里見人、談項目。

    根據上海市交通局最新發布的對外客運數據,截至2月15日、持續40天的春運期間,上海對外客運共計到發旅客2845.57萬人次,同比2022年增長34%,接近2021年的2倍,已經達到了疫情前的六成水平。長三角地區的鐵路客運數據顯示,發送旅客6758.5萬人次,同比增長35.5%,客流恢復到2019年的九成以上。

    剛入行一年的早期投資機構投資經理張巖上周去蘇州出差。拜訪當地一家創業孵化機構時,對方告訴他已經是當天接待的第四撥投資人。“身邊的投資人同行年后就開始四處出差,有的是發朋友圈,有的是線下碰到。像在蘇州、杭州這幾個投資人打卡中心,人一多起來,‘撞車" 是常有的事。”

    時間撥回到2022年,投資行業卻是另一幅景象。去年,易凱資本董事長王冉發了一條朋友圈,總結上半年的市場狀態是:“保持基本正常的投資機構占比20-30%,步伐明顯放緩的投資機構占比50-60%,剩下10-20%徹底躺平。”

    機構躺平,投資人只能被動選擇躺平。各種出差受阻,時不時因為辦公室被封而轉入居家辦公,薛羽翔對去年的一大工作記憶就是數不清的線上會議,“線下轉線上后,開的會比前幾年多出好幾倍,在家開會的次數要比公司更多。”

    張巖是從大廠戰略投資部門轉行的風險投資人。他眼中,兩份工作最大的不同就是投資人的日常更像是銷售,許多項目都不是前期對接完成之后直接坐上談判桌,而是需要從無到有靠頻繁跑動拉關系、建立人脈才能找到機會。

    身體被限制自由流動后,李黎過去一年的大多數時間都在“物理躺平與情緒躺平”之間拉鋸。

    新冠疫情前,李黎每年都會抽出時間安排國外出差,前往美國、歐洲考察前沿科技創新項目、同當地華人科技創業者、孵化器交流。去年9月,已經兩年沒有出國的李黎抓住了難得的機會飛美國,一路從東海岸到西海岸,參觀了全球頂尖的生物科技公司Ginkgo、硅谷灣區、TechCrunch Disrupt 大會。

    李黎去年參加TechCrunch大會,受訪者提供

    為了這趟海外行,10月份從香港返回的李黎不得先去深圳酒店隔離十天。從深圳灣口岸拖著大包小包進關之時,她忽然記起上一次通關都已經時隔六年,2016年恰好是從這里出關去香港與一個印度專程飛過來的創業者碰面。后面這位創業者建立的公司發展壯大成為印度當地的著名金融科技平臺。

    李黎回國通關去深圳隔離,受訪者提供

    “投資也好,聊項目也好,如果你沒有面對面的感受,也不敢把一筆錢交給別人,或者說沒有做線下的盡職調查,其實也很難判斷一個公司真實的情況。”李黎說,“特別像 To B 領域的產業項目,需要進倉庫、看訂單,在地交流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

    身體重新流動后,投資人與其所在行業都在經歷一場大型的“情緒調整”。

    去年上半年投資市場整體的募資、投資雙雙遇冷。根據清科數顯示,中國私募股權市場去年某段時間處于半停滯狀態,上半年的募資總額同比下滑10.3%,投資總額下滑54.9%。特別是傳統受到資本追捧的賽道,互聯網、食品飲料為主的消費品類、連鎖及零售,投資金額遭遇斷崖式下滑,縮水均超過80%。

    錢的流動傳遞出市場情緒。根據中國國家信息中心下屬機構中經數據統計,去年全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破紀錄地跌破90(自199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且4月份之后始終徘徊在90之下。

    市場情緒也從上到下蔓延到投資人的工作日常。

    薛羽翔發現身邊同行去年很多時間都被一種“做不了事”的巨大情緒籠罩,原先那種快速交換見聞、分享觀點的投資人圈子突然就遇上了冷場。“以往大家聚一起可以聊的行業話題,像新技術、項目、回報率以及超額收益,去年好像都沒什么熱度。加上線下沒辦法隨時約出來見面,大家更多愿意聊一些宏觀趨勢,比如經濟復蘇與中小企業受到的沖擊。”

    李黎做投資人前曾在《IT經理世界》做商業報道記者,轉行科技早期投資后又經歷過互聯網行業的多個風口的變換。在她看來,就像人一樣,情緒起伏有時可以看作周期的縮影,去年整個行業節奏慢下來后有了更多時間思考未來的大趨勢這類問題。

    以前年大熱、去年熄火的新消費賽道為典型,就像是波峰與波谷的交替。“整個市場上前幾年的確對新消費估過高了,再加上疫情期消費市場的低迷沖擊。任何行業都有萌芽期到成長期,再到泡沫期和成熟期的過程。去年就是回調擠泡沫。”

    李黎注意到,此前投資的一些消費品牌,創業團隊去年都在重調目標,做好現金流和盈利管理后保持了良好的增長。“就像投資人理性管理自己的情緒一樣,行業和市場終究都不是受情緒左右,它們有周期性的規律,不斷在調整。真正的好公司不會徹底躺平,都是能夠穿越周期的。”

    與此同時,這種情緒現在隨著身體的放開流動漸漸有了變化。

    清科創業董事長倪正東在最近的投資界百人論壇演講提到,年后再見到身邊的投資人。雖然大家對于市場復蘇或樂觀或謹慎,態度不一,但“心情明顯都好多了”,又重啟了密集出差的飛行模式,“正月十五前后到達了小高潮,基本上是你約北京的投資人他們人在上海、香港,你約上海的投資人又都在北京。”

    李黎最近安排上了自己近期的出差計劃,也正在密集地為機構關注的硬科技項目做行業研究。年初的開工例會上,她跟同事坐在一起調侃《流浪地球2》電影中預示的可能投資方向。這部想象未來世界的科幻影片仿佛一瞬間又將大家拉回到了疫情之前的那種情緒——對前沿趨勢和科技創新充滿好奇,對投資機會隨時保持亢奮。

    “對我來說,整個市場復蘇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而非餐廳和機場人多了起來就能輕易下結論。但投資人忙起來更多可以第一時間感受到情緒變化。向前看也好,‘報復性出差’把失去的三年重新找回來也好,大家展現的都是另一種積極的心態。”

    開春了,一場大型的身體與情緒調整正在發生。

    標簽: 一天接待四波人 投資人終于忙起來了 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