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造車”的三層朋友圈
近幾年,華為通過對上游技術與下游渠道的資源整合,已集結了一個由4家三線車企為核心,縱跨高中低車型的“新能源車隊”,合作方式深淺不一,效率為先是共識。無論是否親自造車,華為已然成為汽車圈不可忽視的一股新力量。
首支以“供應商”為核心的“新能源軍團”呼之欲出。
4月17日,江淮公布與華為合作的智選車,將定位超高端豪華純電市場,價位區間約在80萬-100萬元。這也意味著,繼賽力斯、奇瑞、北汽之后,選擇以“智選模式”與華為深度綁定的車企又多了一家。
(資料圖)
雖然華為反復強調“不造車”,卻也絕不甘于成為車企背后的供應商,在合作中往往追求更大話語權。近兩年,由余承東帶領的華為車BU深度整合汽車供應鏈,強勢宣布多起車企合作,屢屢成為行業熱點。
第一個吃螃蟹的是賽力斯。憑借與華為的智選合作車“問界”,其成為2022年成長最快的新能源汽車品牌,股價隨之翻倍。這個極佳的“樣板房”,吸引著江淮、奇瑞、北汽等越來越多的車企接觸華為,并更愿意放權。
但整體來看,多數車企仍選擇對合作秘而不宣,不愿被“供應商”搶了風頭與利潤。只有賽力斯、江淮這些困于低端車內卷的三線車企愿意孤注一擲,讓華為成為自己的“甲方”。
對于華為,在集結了一大批車企伙伴后,如何“因地制宜”優化合作;以及如何將水端平,在有限資源內平衡多方利益,將成市場與車企們下一階段最關注的話題。
蔚來代工廠的“轉身”
市場沒有料到,勇奪“最貴”智選車的會是江淮。
這不僅是產品定價基本不超過20萬的江淮,第一次嘗試做“百萬豪車”,也是華為2019年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部門以來,合作籌劃的首款“超高端純電”。
賽力斯問界系列之后,奇瑞也曾在2022年9月宣布,和華為至少規劃了5款高端智能電動車型,一款售價預計會超過30萬元,預計將于2023年陸續發布,目前尚無更多細節。
“獨一無二”的超高端定位,不僅給新加入華為朋友圈的江淮一個更舒適的身位,也直接帶來更多業績想象空間——與不到30萬的賽力斯問界M5相比,可以“賣一抵三”。
同價位也鮮有對手。在超高端純電市場,目前有保時捷、路特斯等國外豪車品牌探索“油轉電”;國內車企中,僅比亞迪仰望定價在百萬以上,但也才剛剛起步。對于中國車企而言,80萬以上的超高端車型幾乎是一片空白。
江淮此前沒有打造高端車的經驗。作為安徽國企,其以商用車起家,如今最大的標簽是“蔚來代工廠”。2016年起,江淮在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了幾十億建廠,包攬了ES8、ES6、EC6、ET7以及后續產品的生產,最新協議續至2024年5月。
據媒體測算,平均每輛車江淮可獲得1.04萬元的代工費用和6千元左右的虧損補償。意味著在蔚來去年銷售12萬輛的情況下,江淮或入賬近20億,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實際情況卻是,補貼退坡的江淮,2022年預計扣非凈利潤-25.65億元,創下歷史之最,6年虧損總額已逼近百億規模。
江淮也非自愿“依賴”代工,虧損的原因正是主業轉型不及預期——2011年至今,江淮曾推出數款新能源車,都未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打出水花,2022年整體銷量同比下降4.54%,多款車型月銷不過千輛。
集團深刻意識到,光靠代工業務,難以挽回新能源車重投入、薄利潤的巨大矛盾,推出自研高端車的需求緊迫。于是,此次與華為的合作也顯得更為重要。
據稱,江淮主動向華為開放了更靈活的合作空間,有意學習其工程開發體系。“這次包括整車研發、電子電氣架構、三電,華為也會參與一些。”知情人士表示。
智選“嫡子”將換人?
據介紹,華為與車企有三種合作模式,分別為零部件供應商模式、Huawei Inside(Hi)模式、華為智選車模式,程度由淺入深。傾注資源最多的智選模式,也是華為目前主推的一種。
整個2022年,作為智選車“獨子”,賽力斯成為了新能源汽車界的明星。
從全年銷量來看,3月上市的賽力斯問界,累計年交付量達到了7.5萬余臺,最高月銷量超1.2萬臺,月均銷量達到8000臺以上,成為2022年成長最快的新能源汽車品牌,股價也翻倍大漲。
用一句話來形容賽力斯,就是“All in”問界。開啟交付僅兩個月,問界M5銷量就達到了10452臺,同比增長244.04%,占比達到了52.28%。這也是公司新能源汽車銷量首次超越燃油車,此后小康股份直接將公司名改成了品牌名“賽力斯”。
“極快”的交付是問界成功關鍵之一,也側面透露華為與賽力斯合作模式之“輕“。問界M7上市,僅51天便開啟了交付;9月初純電版問界M5 EV上市僅僅一個多月就開啟了全國多城交付。這種全國交付的速度,令動輒等待數月的造車新勢力望塵莫及。
市場人士認為,問界的“逆襲“更多得益于華為的品牌與營銷渠道的支持,產品本身是在小康明星車款賽力斯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智能化改造。“這可能是中國汽車史上第一款,基于‘改裝‘就能實現銷量翻十倍的汽車。“
快速推出的產品或難經時間考驗。今年以來,問界的增長已開始明顯放緩,甚至被傳“越賣越虧”。
在特斯拉掀起的降價潮中,定位20-30萬的問界正面應戰,承受了極大壓力。2023年1月,問界系列車型累計交付4475輛,環比減少55.8%。2月第一周各品牌上險量排名顯示,問界只有378輛,被較為冷門的歐拉、極氪、阿維塔、深藍超過。
相較而言,華為與江淮的合作從建廠開始,“慢得多、重得多”。
2月16日,中建集團官網發布公告,中建六局聯合體中標安徽肥西新能源汽車智能產業園EPC項目,中標額約15.44億元。其中透露,這一“合肥市重點工程”建成后,將用于華為與江汽集團(江淮汽車)在合肥共同開發新一代高端智能電動汽車。
按建筑工期規劃,該項目預計明年1月工廠可落地投產。工廠生產車型級別為“B級→D+級”,可適應Sedan(轎車)、SUV、MPV、Crossover、Sporty等各類車型的共平臺開發,達到年產30萬輛新能源乘用車生產能力。這一數據,與賽力斯問界第一年定下的銷量目標如出一轍。
關于對汽車的“偏好”,余承東曾如此表述:“由于投入高,成本下不來,20萬以下的車會虧損,所以不做20萬元以下的市場,而是要在50萬元內的價格區間里,徹底將傳統豪華品牌趕出去。”
以此作為價值標準,最早做摩托車起家的賽力斯(原小康股份),缺乏造高端乘用車的經驗,產品質感或難達到預期。而江淮作為蔚來代工廠,是國內車企中,為數不多具備豐富的高端新能源車制造經驗的一家,生產能力具有稀缺性。
一家是踏入乘用車領域沒幾年的重慶民企,一家是深耕新能源車制造的安徽國企,如合作順利推進,后者似乎更有望作為主力,承接華為合作車型中高端產品線,并獲得更多的“資源分配”。
列一個更直觀的對比,同樣在智選車1:9的分成模式下,賣一輛江淮,華為能“抽成”10萬,買一輛問界只能拿3萬。如果展廳只能放一輛車,選擇不言而喻。
“華為系”車隊
華為不造車,但拉了個聯盟。
今年4月1日,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在論壇發言中表示,華為智選模式下有多家合作車企,包括賽力斯、奇瑞、江淮、北汽等,如果都成立不同的品牌營銷會很麻煩,所以要推行問界生態聯盟。
據老虎財經梳理,上述合作車企態度冷暖不一。在四家智選模式車企中,僅有賽力斯快速推出3款問界,并進入華為銷售渠道。雙方在2023年2月簽署深化合作協議,目標是在2026年實現新能源汽車產銷100萬輛。
其他智選車企尚未看到明確上市預期:與江淮的合作車廠將于2024年建成,相關細節尚未披露;合作車企中,新能源生態最為豐富的奇瑞,去年宣布跟華為至少有5款高端智能電動車型規劃,將于2023年陸續發布,但時間來到4月下旬,雙方均未公布進展。
HI模式則持續“邊緣化”。自2021年開始合作的廣汽埃安,在年初宣布退出華為HI模式,北汽極狐則選擇升級智選模式,該模式僅剩長安阿維塔。
環球老虎財經2023年4月20日制
歷經四年磨合,華為似乎也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車企合作方案。
自2020年10月,華為推出Huawei Inside(HI)模式,嘗試和車企聯合開發;2021年4月推出智選模式,進一步參與產品設計與銷售環節,最終形成零部件Tier 1模式、HI和智選三種模式。
區別于普通供應商,HI模式指的是華為深度參與產品環節,給車企提供“缺什么補什么“的一站式服務;智選模式則是在此基礎上,連下游營銷和銷售渠道都一起包了,當然抽成也會更多。
業內人士指出,HI模式更適合大型車企,小車廠“養不起”全案服務。但實際情況是,通用福特、大眾等具備成熟產銷能力,只缺“智能”的跨國車企,因眾所周知的原因不便直接與華為合作;吉利、比亞迪等中國汽車巨頭,則追求對供應鏈的極致把握,不能接受利潤如此高的“供應商”。
HI模式因此陷入尷尬,目前主動權最大的智選模式成華為主推。據介紹,目前只有智選模式做到盈虧平衡。
華為的盈利需求迫切。與7000人研發團隊,一年上百億投入相對的是,華為車BU在去年只產生了21億元收入,是集團內部唯一虧損的業務,多款合作車型交付量累計不到10萬輛,整體不及預期,由此產生的內外質疑不斷。
關于車企合作,余承東從不掩飾強勢干預的態度:“只提供技術,但如果外觀、內飾、產品定義不是很有競爭力的話,可能也是賣不掉的。”從結果上看,北汽、長安、廣汽都與華為基于Hi模式展開合作,但目前僅剩下長安的阿維塔。
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的整車廠,許多不能接受這樣的“合作”。選擇退后一步的廣汽埃安副總經理肖勇曾公開表示:“華為的價格比較高,也不受控,我們想跟華為合作,會發覺基本上沒有議價能力。”原北汽新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榮輝則認為,華為會把最值錢的“智能”部分握在手里,整車廠的能力將難以展現或提升,不利于未來發展。
余承東表示,車BU尚在投入期,過了100萬銷量就能盈利,已在內部提出了2025年盈利的目標,這也是“不造車備忘錄”定下的時限。
華為意在吃肉,智選車企喝湯。在未來兩年的窗口期,合作新車尚存不確定因素,“爆款車型”花落誰家,又能給雙方帶來多少真金白銀的收益,極度考驗華為對遍布全國的“問界生態聯盟”的平衡。
高調殺入汽車市場的華為,將如何帶領“朋友圈”實現量價齊升,多方共贏?這不僅是各家車廠的擔憂,也是值得二級市場投資者考慮的問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