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讀埃安:比海更寬廣的,是廣汽的肩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3月,在比亞迪、特斯拉繼續一路高歌的同時,第二梯隊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廣汽埃安單月銷量破4萬,在乘聯會公布的車型銷量中,Aion S和Y分別排名第三和第四。
(相關資料圖)
今年上海車展,業界關注已久的Hyper GT亮相,此前普遍認為定價在30萬左右,最終定價21.99萬,又攪動了一池渾水。
激戰正酣的新能源汽車,為何斜刺里殺出個廣汽埃安?
結論:
1 | 廣汽埃安含著金湯匙出生,承接最優質資源 |
2 | 管理層股權集中,具備絕對話語權 |
3 | 核心技術市場差異化明顯,具備較強競爭力 |
4 | 產品銷量持續爬坡,發展態勢良好 |
5 | 主力車型價格15萬元左右,ASP爬坡艱難 |
6 | 更高價位的車型銷量表現一般,高端化遇阻 |
7 | 上海車展發布的Hyper GT是打破屏障的關鍵 |
8 | GT車型定價非常激進,后市表現值得期待 |
廣汽埃安是廣汽集團旗下的新能源汽車公司。成立于2017年7月,成立之初名為廣汽新能源有限公司,2020 年更名為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
2021年埃安啟動混改,完成了資產重組、股權激勵,引入了員工持股平臺及產投愛安基金、中國誠通、南方電網三家戰略投資者。
2022年,埃安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在10月完成A輪融資,引入53名戰略投資者,融資總額182.94億元。
按照計劃,2023年底埃安會啟動上市。
由于脫胎于廣汽集團,埃安的團隊均是廣汽集團的骨干。
馮興亞,董事長
從2004年起就在廣汽任職,先后在廣汽豐田、廣汽三菱、廣汽菲克等品牌任職管理層。
古惠南 總經理
從事汽車行業 34 年,擔任廣州標致、東風本田發動機廠、廣汽豐田核心技術骨干,有14項發明專利,成功操盤廣汽傳祺GS4等多個爆款車型。發動機、整車、智能網聯技術專家。
鄭純麒 智造 VP
從事汽車行業 29 年,先后在法資、日資、民營品牌工作,是本田精益生產實戰專家,主導工業 4.0 核心產業群建設。
肖勇 銷售 VP
五羊本田、廣汽傳祺有 15 年供應鏈經驗,開創廣汽自主品牌世界級供應鏈體系,是廣汽自主品牌營銷體系的締造者。
曹衛兵 財務 VP
歷任研究院財務總監、廣汽投資部負責人,主導多起并購,擁有豐富的 M&A 經驗,且是廣汽集團 H 股上市核心成員。
席忠民 技術 VP
從事汽車行業 26 年,曾為廣汽傳祺的核心技術骨干,主導了 EV+ICV 的技術開發,擁有豐富的供應鏈和成本控制經驗。
核心團隊能力圖譜完善,并且都在汽車產業有豐富經驗,而且有一個重要因素,多數管理層都有在廣汽傳祺工作的履歷,公司文化、工作節奏熟悉,配合順暢。這也要比其他創業團隊少了很多磨合的時間。
股權關系上,在完成A輪融資后,廣汽依然是絕對控股,持股64.89%。另外廣汽旗下廣汽乘用車占股12%。真正外部投資者占股合計也只有19.37%。
值得注意的是,A輪融資前后,持股比例變動最大的是廣汽集團,這說明融資出讓的主要是廣汽集團的股份。
核心競爭力作為廣汽集團重要的自主品牌,廣汽埃安可謂是含著金湯匙出生,承接了廣汽集團很多資源上的支持。
首先是資金支持,2017年成立至今,啟動混改后才完成了第一輪融資,在成立后各項工作幾乎是同步推進,啟動了首期投資46.97億、產能20萬輛/年的工廠建設;首家體驗中心開業等等。在完成A輪融資前,埃安已經完成智能生態工廠二期擴建投產,并實現第二智造中心竣工投產。
其次是資源支持,成立初就與騰訊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馬化騰親自出席了這場簽約。隨后又與8家經銷商簽署建店意向協議。
資源的支持又不只是合作這么簡單。埃安可以承接廣汽集團的研發、生產、營銷基礎。依托廣汽集團汽車工程研究院,能夠整合全球研發網絡;與世界頂級供應商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承接廣汽的生產方式和營銷體系。
技術方面,廣汽此前在混動和車載互聯網等領域已經有過一些積累。曾發布國內首款中重度混合動力車型,并實現了車載互聯網技術。相關技術探索可以直接用到埃安身上。
在廣汽的賦能下,埃安承接了垂直產業鏈整合模式。在年報中,廣汽表示,將加快建立“鋰礦+基礎鋰電池原材料生產+電池生產+儲能及充換電服務+電池租賃+電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縱向一體化的新能源產業鏈布局。
埃安最選擇了“EV(純電動)+ICV(智能網聯)”技術路線。
目前,EV技術突破明顯。埃安推出了純電專屬平臺 GEP,古惠南透露,基于GEP3.0的全新車型實現量產,具有成本低、NHV(噪音、震蕩、平穩)性能好等特點。
2020年,埃安發布兩檔雙電機“四合一”集成電驅,這項技術的價值是可以將百公司加速降到2秒內,去年年末發布的Hyper SSR超跑,官方稱百公里加速1.9秒。
2021年,埃安發布“彈匣電池”以及海綿硅負極電池技術。其中,“彈匣電池”主要克服的是三元鋰電池的安全性,公開信息顯示,“彈匣電池”能做到針刺不起火。如果保證三元鋰電池安全性,其能量密度大的優點可以進一步釋放。而官方宣稱,海綿硅負極電池技術可以實現鋰離子電池單體電芯體積減小20%,重量減輕14%,將大大提高電芯能量密度。目前,AION LX Plus能支持1008km續航(CLTC)。
此外,在充電上,廣汽研究院孵化的創業公司巨灣技研開發了石墨烯基超級快充技術,最高可實現6C倍率充電速度,目前,AION V Plus 車型 6C 版已上市。官方稱8分鐘可充滿80%,有實測顯示其5分鐘可充入207km。
在ICV領域,埃安推出了ADIGO 智駕互聯生態系統及車云一體化電子電氣架構。2021年,埃安發布了ADIGO 4.0系統。智能駕駛則是與華為、滴滴、百度合作自研 L4 方案,預計近兩年投放 1000 臺 L4 示范車輛,并計劃到 2025 年實現大規模應用。同樣在2021年,埃安還推出了車云一體化集中計算電子電氣架構“星靈架構”,計劃今年量產搭載,成為國內首個量產落地的車云一體集中式電子電氣架構。
在關鍵的技術突破上,埃安用自主+合資合作的方式,補齊短板同時保證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因此,埃安在三電技術上有諸多亮點,而在智能座艙等領域,通過合作的形式,更快提升了體驗。
產品表現從成立至今,埃安共發布了Hyper GT(2022.12)、Hyper SSR(2021.9月)、AION LX(2019.10)/LX Plus(1月)、AION V(2020.6)/V Plus(9月)、AION Y(2021.4)、AION S(2019.4)/S Plus(2021.9)等6種車型,其中Hyper定位轎跑,Hyper SSR預計10月交付,Hyper GT本月開始預售。已交付車型中,每款車型又分為多個版本,基本涵蓋了15-50萬這一主力價位區間。
最早的S和Y系依然是銷量的絕對主力。S是中端轎車,目前價格段位在14.68萬-16.58萬之間;2019年上市,至今仍保持極強的競爭力。根據乘聯會數據,去年,S系列始終在榜單中,今年3月,S系列沖到了第三,壓過了宏光MINI、Model 3、比亞迪漢。
Y系列是緊湊型純電動SUV,2021年4月發布,目前價格段位在11.98-15.38萬元之間,Y系列性價比非常高,單說續航,結合公開信息,續航610km的價格只有15.38萬,要知道,Model Y最高續航也只有594KM,小鵬G3甚至都沒有600km版本,這兩個車型價格都高埃安Y系列。從銷量看,Y系列可以與比亞迪唐和元系列掰手腕,去年同樣一直在榜單中,今年2月和3月銷量一直是前5名。
但是,在S和Y系之外,埃安的其他系列銷量并不盡如人意,另一款SUV車型AION V系列銷量掙扎于乘聯會榜單邊緣,2022年多次跌出榜單,而且從11月至今都未上榜;AION LX 甚至都沒上過榜單。
這不是個很好的信號,雖然憑借S和Y系列成為新能源銷量前5名,秒殺了一眾新勢力。但這兩款車型普遍在16萬以下,更高價格段的品牌市場號召力還沒有清晰展現。
比較讓人期待的是定位于超跑的Hyper系列,從品牌命名上,Hyper系列明顯跳出了原有的命名規則,最新的Hyper GT更是定到了21.99萬元,如此低價位的GT轎跑卻帶有旋翼門和三段式尾翼,明顯是用低價高配的方式向更高價格段布局,或許會讓埃安有不一樣的表現,并且帶動其突破高端化的屏障。
財務表現根據公開的數據,廣汽埃安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銷量分別達 42003 輛、60033 輛、120155 輛、271156輛,都是翻番式的增速。
由于銷量的增長,營收必然水漲船高。最近四年,營收分別為52.34億元、76.1億元、172.65億元、387.03億元;最近兩年增速翻番。埃安的收入已經占到了廣汽總營收的35%,不斷接近廣汽傳祺,正在成為自主品牌的又一個支柱。
但問題在于,埃安依然靠性價比爆款支撐,ASP一直維持在12-14萬之間,2022年還比2021年略微下降。性價比爆款很難提升利潤率,加上前期研發投入力度大,各類造車成本提升,埃安的虧損也難以避免。
由于廣汽的縱向一體化戰略,其需要投入更多資金到產業鏈上,廣汽埃安A輪引戰增資項目中,對于募集資金用途,埃安表示重點用于新產品開發、新一代電池、電驅研發及產業化建設,智能駕駛、智能座艙、能源生態及產能擴建等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布局。
可以看到,電池、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埃安不想受制于人,預計會進一步向上游延伸。
成功與否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畢竟現在埃安還極其依賴AION S和Y系列,這兩個車型雖然很亮眼,但向中高端跨越的進展還不算很順利,像廣汽這樣的綜合性車企,最終的目標都是全價格段產品布局且都具備競爭力,當前車企從低價格段向高價格段普遍都遇到了阻礙,埃安的關鍵看點也在于此。
簡報:
參考資料:
1.廣汽集團財報、廣汽埃安官網、乘聯會2.廣汽埃安混改落地,電動品牌孵化加速 東方財富證券研究所3.募資182.94億元,投后估值超千億元!科創板日報.4.廣州又沖出一個獨角獸,估值390億 投資界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