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伙憑“完美履歷”入職騙5千萬 警方提醒
【團伙憑“完美履歷”入職騙5千萬】
(相關資料圖)
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不少行業開始迸發新的活力
企業對于各種人才的需求旺盛
招工熱情很高
然而,企業在招工時由于不規范、不謹慎
也讓部分不法人員有了可乘之機
4月6日,上海市公安局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多起應聘中的詐騙案件,其中一詐騙團伙通過虛構偽造學歷證明、工作履歷和過往業績,炮制“完美應聘者”,套路騙取用人單位的工資,涉案金額高達5000余萬元。上海警方成功偵破了這起本市首例“套路應聘”詐騙案,團伙53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網,有力保護了企業合法權益,有效維護了地區營商環境。
偽造履歷詐騙套路深
今年1月,一家網絡科技公司的負責人向上海市公安局浦東分局報案,稱公司于去年10月招聘入職了8名新員工,3個月后因沒有達到業績要求而將8人辭退,近期卻偶然發現這8名員工不僅在自己公司工作,期間還同時在其他公司入職領取底薪,感覺被騙遂報案。
據該負責人介紹,公司為了推廣產品,通過網絡發布了急招銷售的招聘信息,要求應聘者要有豐富的銷售經驗。很快,王某某、李某等8人前來應聘,介紹了曾經在一些大型企業的銷售經歷以及工作期間經手的一些“大廠”項目,展示了自己擁有的“優質客戶名單”。公司對這些人光鮮的“銷冠”履歷十分滿意,為了快速提高銷售業績,遂許給帶頭人王某某2萬元底薪、其他人8000至9000底薪外加銷售提成。
然而,8人入職后的3個月時間里,不僅沒有給公司帶來任何業績收益,而且應聘時聲稱能接洽的優質項目也一個都沒有實質性落地開展,公司遂準備予以辭退。
此時8人仿佛早有準備,一起要求支付當月全部薪水才肯離職,無奈之下,公司支付了該筆款項。不久,王某某誤發在公司群里的一張其他公司的離職證明引起了公司負責人的注意,聯系該公司后,發現這8人竟然在同一時間內在兩家公司入職、賺取兩份底薪,感覺被騙的負責人遂向警方報案。
接報后,警方對涉案的8人進行了調查,發現他們在應聘時自述的學歷履歷和項目經歷都與事實不符,實際上是專門針對該公司的招聘要求而進行的“自我包裝”,存在用虛假學歷履歷、虛構優質客戶名單等進行求職的欺詐行為。事實上,8人中沒有一人有過大型企業的從業經歷。
不僅如此,警方還發現上述8人在短時間內,先后在金融、裝修、科技咨詢等行業企業中應聘銷售、企業融資等崗位,如法炮制騙取企業薪資。據此,浦東警方研判認為,8人的背后很可能潛藏著一個專業詐騙團伙,遂在市局經偵總隊的指導下,組成專案組開展案件偵查。
經過一系列資金查控、數據比對、嫌疑人排查等偵查工作,結合全市類似警情綜合分析,一個以犯罪嫌疑人楊某某、曹某某為首的“職業騙薪”犯罪團伙逐漸浮出水面。在此基礎上,專案組走訪調取數十家用人單位的上百套人事檔案資料,逐一明確嫌疑人名單。
3月8日凌晨,浦東警方結合礪劍專項行動總體部署,組織警力在上海及外省市開展集中收網,成功抓獲楊某某等53名犯罪嫌疑人。
到案后,犯罪嫌疑人楊某某、曹某某向警方如實供述團伙成員實際上根本不具備崗位所需的工作能力和資源,入職的目的就是為了騙取企業的工資底薪,根本不會為企業帶來任何收益。
經查,楊某某、曹某某伙同身邊親友組成詐騙團伙,從招聘類APP、網站上獲取招聘信息后根據企業需求,有針對性地“編制”簡歷并頻繁投遞。在獲得面試機會后,楊某某、曹某某就通過網絡尋找各類制假分子,幫助偽造個人學歷、工作履歷、銀行流水、離職證明、過往業績等應聘材料,把團伙成員包裝成用人企業所需的“高學歷、高能力”的“完美應聘者”。
之后,團伙對即將前往企業面試的成員進行“就職”培訓,教授應聘話術,虛構一些自己的銷售經歷或融資經歷,謊稱能為用人企業快速提高銷售業績。在培訓后,團伙成員便前往應聘,騙取用人企業信任后與其形成勞務關系。
入職后,團伙成員通過偽造日常工作記錄、雇傭人員假冒高價值客戶并使用虛假身份假意與用人企業簽訂投資意向合同等手段維持在職狀態,拖延在職時間,從而達到詐騙更多工資底薪的目的。一旦詐騙手法被識破,用人企業拒絕支付工資,團伙成員即通過上門鬧事等手段施加壓力,“逼迫”用人企業支付薪資。
目前,楊某某、曹某某等53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詐騙罪已被浦東警方依法刑事拘留,初步查證涉案金額達5000余萬元,案件調查及后續打擊仍在進行中。
拒簽合同消極怠工強索補償
短期勞務工背后的貓膩
無獨有偶,今年2月中旬,浦東蔡路地區某工地的通信項目負責人陳先生通過網絡招聘了栗某等8名短期勞務工,雙方電話溝通確定了工作時間和薪酬。不久,栗某等8人按照約定來到工地,但都以未帶身份證為由拒絕與陳先生簽訂用工合同,表示只要按時支付薪酬即可。因為要趕工期,陳先生便沒有多想,即安排8人在工地開工。
不料,連續幾日,這些工人工作懶散、干活拖拉,經過多次催促依舊各種推脫、出工不出力,陳先生無奈只能提出辭退。此時,栗某等8人卻提出要求補償誤工費、夜班補貼、車旅費等費用,并以滯留工地、阻礙其他區域施工等方式進行逼迫。最終,陳先生為了不耽誤施工工期,被迫支付了1.3萬元補償款。事后,陳先生覺得事有蹊蹺,遂向浦東警方報案。
接報后,浦東公安分局蔡路派出所對案情進行了詳細分析和深入調查,并循線追蹤查明了栗某等人的居住地,3月3日,警方組織警力將8人一舉抓獲。經查,栗某等人通過網絡獲取招工信息后與招工方達成口頭用工協議,在開工時以各種理由不與招工方簽訂勞動合同。開工后,他們出工不出力,故意拖延工期,迫使招工方提出解約,然后以言語威脅、阻擾施工等“軟暴力”方式強行索要所謂“補償費”。民警調查發現,栗某等人不僅在浦東地區作案,在外區也多次使用相同手段索要錢財。
目前,栗某等8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敲詐勒索罪已被浦東警方依法刑事拘留。警方提醒,用工方應通過正規渠道招聘勞動者,并依法簽訂用工合同,維護雙方合法權益。
警方提醒:用工不規范易成為企業的“軟肋”
警方表示,不法分子通過偽造學歷履歷、虛構優質客戶、編造投資項目等方式,套路詐騙用人企業支付薪資,極具隱蔽性和危害性,不僅直接侵害用人企業合法權益,造成企業財產損失、影響企業經營發展,而且還擠占就業機會,致使正常人員無法就業,嚴重破壞人力資源市場的公平環境。
通過對這些詐騙的梳理分析,警方發現詐騙嫌疑人能屢屢得手的原因,除了嫌疑人精心炮制的騙局,企業本身用工不規范也容易給嫌疑人得手的機會。
上海市公安局浦東分局經偵支隊副支隊長孫曉宇告訴記者,在首例“套路應聘”詐騙案中,首先是在招工時,受害單位的HR的盡職調查做得不夠,有些甚至沒有做背景調查,或是僅僅通過求職者提供的離職證明人來打電話核實。該團伙中就曾有嫌疑人拉自己的弟弟作為上一任公司的離職證明人。其次,犯罪嫌疑人為了逃避單位在繳納四金時發現自己在多處任職,于是就自稱由上一任企業交金等理由,不需要應聘單位交金。一些單位出于貪小便宜的心理,也就照做不誤,從而喪失了發現犯罪的機會。第三,犯罪嫌疑人專盯那些不用坐班,業績考評周期長的職位。部分企業的考評機制不完善,使得犯罪嫌疑人在很長時間能夠逍遙法外。在案件中企業最長被騙的達7個月,企業被騙取半年多工資,而最短的企業一周就發現了這些員工的不對勁,但由于用工規范等要求還是被要了一個月工資以及賠償金。
為此,警方提醒用人企業在招聘時,要根據崗位需求,采取多種方法核實應聘人員提供的相關材料,確保學歷履歷、過往業績等真實可信,以免不法分子使用虛假材料入職而給企業造成損失。對新入職的員工,要依法依規簽訂勞動合同,落實各項工作制度,加強日常監督管理。如遇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要及時報警,公安機關將全力維護企業合法權益。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