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山鋪陳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火熱的8月,激情滿滿,干勁十足,拼勁不減。
今年以來,銅山交出了奮力建設江蘇強區的亮眼“成績單”——實現GDP661.8億元,增長9.8%,總量居全市第一;一般預算收入32.7億元,增長17%,總量居五縣(市)兩區第一。估值200億元的先導薄膜總部落戶徐州高新區,投資80億元的協鑫光伏開工,50億元中潤新能源全面投產、開票34億元,中福大明光伏組件等12個超10億元項目簽約,29個省市重大項目全面開工,投資額121億元,全市領先。規上服務業營收24.7億元,增長12.3%;社消零總額287.4億元,增長14.9%;徐州方特樂園、徐州園博園日均接待游客過萬人;重點鄉村游客量246萬人,占全市60%。
多項全市第一、多個全市領先,印證銅山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向前的堅實步伐。8月18日,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第三站聚焦銅山,探尋高質量發展的銅山路徑。
【資料圖】
扛起鄉村振興的重任
鄉村振興,要有過硬的產業做支撐。把特色產業不斷做大做強,銅山區二郎家庭農場始終在“深耕”。
走進位于柳泉鎮的銅山區二郎家庭農場,5個設施大棚內,陽光玫瑰、妮娜皇后、巨峰、夏黑等多個品種的葡萄進入盛產期。最高端品種妮娜皇后在地頭的收購價就賣到了每斤40元。
2012年,農場負責人李陽流轉土地,上山潛心種葡萄。
“最開始露天種植了110畝,用工成本高,還經常出現病蟲害。”李陽說,雖然走了一小段彎路,但這也讓他更堅定信心:要想做大做強,必須走高端化路線。
2016年,李陽投入50萬元,建起了設施大棚,進行科學化、精細化管理。
走高端化路線,就不能只追求高產而忽略品質。
在二郎家庭農場,每個品種的葡萄,都有產量“限高令”。“表面上看,高產能多掙錢,可影響了品質,賣不上價錢,反而收入減少,從長遠來看,砸了品牌,更是虧本買賣。”李陽深有感觸地說。
建大棚、建冷庫,與上海交通大學果樹研究所合作試種妮娜皇后品種葡萄……堅持走高端化、品牌化路線,二郎家庭農場逐步敲開了上海、廣州等地高端市場的大門,去年年收入達到了300萬元。
二郎家庭農場的試水探路,也逐步帶動周邊村民從事葡萄種植。“周邊5個大戶,承包了近千畝土地,跟著我們一起種植葡萄,走高端化路線,現在銷路不愁。”李陽說。
鄉村振興,就要讓鄉村的發展惠及更多村民。在柳泉鎮大馮村山西楊自然村,這樣的幸福畫卷越來越生動清晰。
柳泉鎮實施“滿天星”家門口就業創業計劃,引導村民利用農村閑置農房、廠房,引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家門口就業,拓寬增收渠道。
由凱茵服飾興建的“星工廠”,就設在山西楊自然村內,1000多平方米的廠房由閑置多年的幾間民宅整合打造而成,去年建成后就吸引了30多名工人來此“再就業”。
據柳泉鎮宣傳委員趙青介紹,目前全鎮已相繼建成澇泉寵物用品加工、“山西楊”服飾加工等11個“星工廠”,8家已進入運營階段,解決勞動力就業800余人,月均工資超過3500元,使群眾務農、顧家、掙錢三不誤。
走在科技創新的最前列
20年前落地銅山的徐鋼集團,經歷過產業的輝煌期,闖過轉型的陣痛期,如今正靠著創新的磅礴之力,力拼新輝煌。
站在徐鋼集團4年前建設的蘇北第一高爐——2120立方米高爐前,只見爐內烈火熊熊,周圍卻不見粉塵,不見工人。
繞過高爐,沿著一個狹長的走道前行,卻是別有洞天——幾名工人正在電腦前進行相關工序的操作,展現著一個智慧化工廠該有的模樣。
2020年,借勢三期項目上馬,徐鋼集團積極推進“智改數轉”,投入1400多萬元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江蘇有限公司徐州分公司合作,打造“移動5G+智慧園區”。從工廠管理到生產管理、人員管理、營銷管理,全面實施數字化轉型,建設了全自動化操控生產線,配備了無人值守自助計量、自助洗車、消防集中控制中心、能源自助上傳等系統,建立了6個5G基站,安裝了1600多個攝像頭、150盞智慧路燈。徐鋼集團投入使用5G+互聯網數據平臺后,將20多個分廠的海量數據,例如環保數據、設備參數等,進行實時采集,使工人可以在操作間實現對全廠生產環節的控制,做到了生產、環保、安全、消防、能源計量等數據的集中采集、分析和管理,實現了大數據的共享。通過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企業能源效率提高13%以上,測試人員減少50%,測試效率提高36%,事故率減少90%以上。
在徐鋼,創新的場景,幾乎隨處可見。
“以前煉鋼,要產生40%的礦渣,處理1噸礦渣要花8元運費。現在,我們通過新上的百萬噸高爐爐渣綜合處理系統,將原先廢棄的礦渣進行處理后,賣到水泥廠,1噸可以賣500元,僅此一項,年增收上億元。”徐鋼集團行政部部長王超告訴記者。
創新,也使徐鋼集團在市場行情不利的情況下,守住了陣地,保持著發展的勢頭。
去年4月,徐鋼集團開工建設高速線材項目,項目總投資10億元,新建兩條60萬噸/年連鑄連軋特鋼生產線。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產值10.2億元,年稅收1.1億元。
“這條生產線上出品的特種鋼,一噸可以比普通鋼材多賣300元。這個項目的提前布局,使得徐鋼在應對市場風險上有了更強的底氣,也成為企業發展的新增長極。”王超說。
“去年,徐鋼集團年生產粗鋼320多萬噸,實現產值154億元。未來,徐鋼集團將繼續以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加大綠色低碳技術及產品研發力度,推動數字信息技術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十四五”期間,徐鋼將錨定銷售收入上200億元的目標,堅定地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王超表示。
在探索新發展模式上作示范
在大彭鎮權寨村,曾經有一片采煤塌陷地,多為坑塘,多年來一直被附近村民用于漁業養殖。
與賈汪走生態修復之路不同,這里正在探索一條產業蝶變發展之路——
2020年,大彭鎮進行清淤回填等綜合治理,將荒廢的工礦用地變成現代化工業園區——大彭鎮工程機械制造園區。目前,園區入駐企業18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7家,2022年園區內企業實現產值7億元。
既是探索之旅,便不僅為了解決采煤塌陷地的生態欠賬,這里還努力蹚出低效用地高質量利用的發展新路。
充分利用采煤塌陷地治理及四大行業轉型盤活土地資源,大彭鎮工程機械制造園區積極招引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安全科技、工程機械等高端產業。
據大彭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尹靜靜介紹,目前園區已建成投產項目9個、在建項目9個,其中已投產市級重大項目2個,投資額度達11億元,7個區級重大項目投資額共19.4億元。正在建設市級重大項目智川裝備電子元器件及建筑工程用機制造項目、巖旭配電開關控制設備及建筑工程用機制造項目,預計8月底均能建成投產。
在園區內的徐州智川裝備科技有限公司內,高質量發展的勢頭如烈日般炙熱可感。
今年1月,智川裝備開工建設智川工程機械及配件項目,項目總投資7.2億元,建成后,將年生產開關接插件約3萬套、建筑工程用機械設備約5萬件、機械零部件約6萬噸,可實現年產值7億元。目前,北廠區生產線安裝調試完成正在試生產,南廠區主體廠房已經建成,預計9月底進行設備安裝調試。
“我們是集農業機械裝備、中小型工程機械裝備及電子元器件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科技型企業。7月,北廠區進入試生產階段便訂單不斷,一個多月就實現銷售收入800萬元。未來,北廠南廠合力發展,我們有信心實現年產值7億元的目標。”該企業負責人表示。
同在園區內的江蘇華力鋼管有限公司,也隨著園區產業集聚,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通過園區的牽線搭橋,目前公司已與天津大學、山東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高校建立了戰略科研合作關系。同時,積極推進產業項目,建設10條自動化、智能化鋼管生產線,可年產高強度、高精度、高鋼級鋼管50萬噸。預計項目整體投產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達10億元。”江蘇華力鋼管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
“自2021年以來,大彭鎮共清理整治低效工業用地28宗共570.37余畝,并簽訂《土地投資監管協議》。2022年稅收同比增長32.1%,2023年1—7月產值1.59億元,稅收1272萬元。”尹靜靜告訴記者。
留存鄉村文化的真味道
走進漢王鎮紫山村,會有一種不同于普通鄉村的感受。不大的村落,散落著多處各具特色的文化工作室。非遺傳承人馬小林的工作室便在東子山沿路上山的村路邊。這個雅致的院落還有個雅致的名字——平湖秋院。
幾年前,馬小林在這里租了兩棟民宅,深度改造后,建成工作室,潛心創作銅壺。
“這里環境好,生活氣息濃厚。在這里,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聽著雞鳴狗吠,靈感泉涌。來了漢王,就不想走了。”馬小林笑著說。
在紫山村,有許多這種值得駐足的文化工作室或場館。尚方造物是致力于青銅藝術古法鑄造傳承與推廣的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在位于紫山村的一棟小樓內,不僅可以看到銅鏡、花錢等青銅器物,還可以現場觀摩制作過程;江蘇春泥陶瓷文化中心涵蓋陶瓷展廳、燒制空間、捏雕室等功能教室,擁有專業化、高標準的陶藝材料和設備,可以根據不同群體開發系統的配套課程……
讓鄉村更具文化氣息,需要引導,需要布局,這幾年,漢王鎮動作不斷。
“圍繞紫金山自然景觀,我們突出特色鄉村風土人情和傳統風貌的保留和塑造,打造具有濃郁歷史文化氣息的鄉村風貌,兼具特色餐飲、民宿、農耕文化、書畫收藏等多功能文化體驗。同時,紫山村積極探索‘黨支部+公司+農戶’這一黨建引領鄉村文旅產業發展模式,建立‘需求、資源、項目’3個清單,實施支部引領、鎮旅游公司牽頭、農戶和商戶參與的機制,有效整合分散的資金、閑置住房、富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大力發展旅游、文化、民宿等富民產業,實現美麗鄉村建設與產業融合發展。截至目前,招引落地文化旅游項目50余個,輻射帶動農戶100余戶,戶均增收超過2萬元。”漢王鎮宣傳委員董妍表示。
行走銅山,時時能感受到高質量發展的大胸懷、大手筆、大氣魄。
海納百川,聚勢向前。勇立潮頭,致力建設江蘇強區的銅山,正在新征程上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標簽: